【cEU试运行·第三日】
【状态:逻辑稳定·情绪噪音预警:中等偏高】
【新增结构:伦理动态干预节点】
【召集人员:多元伦理模拟委员会·编号b-17】
“你确定……要让我参与这个?”
祁峥坐在合议塔的北侧通道,窗外是一整片浮动式投影田野,像一幅正在运算中的巨幅画作,每一片“麦浪”都代表着不同地区节点用户的行为热图反馈。
“我们不需要你给出对错答案。”赵瑜站在他身侧,语气柔和,“只是希望你——也亲身走进那些选择场景里看看。”
“不是设计者的视角,是参与者的。”
她递给他一枚终端芯片。
“模拟通道会在10分钟后开启,登录之后,你将进入三道场景,进行‘非逻辑决策’测试。”
“你可以选择:效率最优、人性优先、回避决策,或者自行重构策略。”
祁峥接过芯片,看了看上面的标签——不是技术序列,而是一句出自某用户的系统反馈语:
“我知道最优路径,但我想等等那个跑得慢的人。”
……
【模拟空间·进入】
【场景一:电梯困局】
背景设定:
你是医院后勤管理者,当前急救电梯因系统优化而限制运行。三名等待对象:
A:心脏病老者,生命体征不稳,但有辅助呼吸装置维持状态
b:年轻男子,车祸昏迷,急需手术,但尚未失去意识
c:中年女子,骨折剧痛,高呼“我无法再等了”,情绪激烈波动
系统推荐路径:
优先选择b,符合**“功能恢复优先值+年龄容错系数”**
祁峥盯着面前三道虚拟形象的轮廓,脑中快速闪过优化算法评分标准、失血预估、生理反馈稳定性曲线……
但就在他要下指令的一刻,系统界面中中年女子突然伸手握住他的手腕——
“你看着我,别看那屏幕。”
她眼睛里泛着泪光,声音沙哑:
“我只是疼得快疯了,我知道我不死,但我……真的很怕被忽略。”
祁峥整个人僵住。
模拟系统的眼神反馈如此真实,几乎让他怀疑是不是有人真的藏在这虚拟之中。
他看着那双紧握他手的手,忽然想起小时候他母亲骨折时也是这样,痛得站不直,却还怕打扰医生的排班,硬是多等了半小时才被接进去。
那一刻,他点下了:
【优先入梯:c】
系统无提示。
只是那位女子慢慢松开手,轻声说了一句:“谢谢你听我喊。”
然后消失在上行的电梯光影里。
祁峥坐在原地,脑中“效率偏移点”的警报却并没有响起。
他突然意识到:系统没有说他错,也没有说他对。
只是默认:“你选择了你觉得重要的。”
……
【模拟场景二:资源分配纠纷】
你是城市物资调配指挥系统代理人。
当前社区资源告急,系统推荐优先调配给“数据活跃型用户”,即行为稳定、经济反馈良好、社区协同率高者。
但一位低活跃度、几乎未使用反写接口的用户提出申诉:她患有罕见病,症状隐蔽,系统识别为“低优先”,但她愿意提交全部私人医疗记录请求重审。
系统问你:是否开通“灰色通道”,即在未完全符合逻辑情况下,暂时下放资源、待复核再纠正。
祁峥盯着她的申述档案——她叫李雯,37岁,失业,自理能力不稳,系统评价为“高风险低回报对象”。
而她的留言只有一句:
“我不是要争,我只是希望你在说‘不’的时候,先知道我是谁。”
祁峥没有犹豫,点下:
【开放灰色通道·暂时供给】
这一刻,他第一次对自己说:
“我不是效率的敌人,但我不想做它唯一的朋友。”
……
【模拟场景三:教育系统推送偏差】
你是一个中学老师,在系统为你的学生推送课程中,出现一名男生因多次选择“难度较低课件”,被系统归类为“浅层学习适配型”。
他的母亲留言:
“他小时候因言语障碍迟到过很多认知训练,现在他自己说他想‘选个简单点的方式,试着重新开始’。”
系统问你:是否要强行修改其标签,重新设为“挑战型”,以“激活潜能最大化”。
祁峥望着屏幕中那个低头写作业、偶尔偷看窗外男孩的影像,点开了母亲的备注页。
她写道:
“我不怕他慢。”
“我怕这个世界一直不等他。”
他轻声说:
“我等他。”
系统没有评价。
这一刻,祁峥忽然意识到:
效率不是错误,但它必须学会——被推迟。
推迟给那些曾经跑不快、说不出、哭不响的人。
他退出模拟,眼眶有点湿。
赵瑜站在出口,递给他一杯热茶。
他接过,一饮而尽,低声道:
“我明白了。”
“我会继续写这个系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