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孔彦缙已经“乖乖领旨”,朱予焕这个皇帝当然也不会小气,立刻大手一挥,让孔彦缙收拾好东西南下凤阳,最好是早日拿出成效。
至于孔家那边,朱予焕也有安抚,只说是自从御史参奏之后,皇帝深觉国家不能没有理学,让衍圣公先从伊庶人讲起,最好能尽快编撰一本更适合大明现今情况的理学经典着作。
此事“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,文脉根基,皆于衍圣公一人之手”。
帽子一个比一个戴得高,至于孔彦缙能不能做到,那就不是朱予焕要考虑的事情了。
因为他永远做不到。
比起这些,朱予焕如今要考虑的事情可不少。
军屯的检查已经基本结束,朱予焕核实了多份奏报,处理了一批强占士兵田地的人,又下诏将之前在蓟镇培育的小麦、谷子、黍子等产量有显着提升的种子分发边境各处军屯。
朱予焕将部分结束枷刑的御史外派到辩经,加设监察的职务,定期轮换,避免串通,让目前还算是“干净”的屯田制度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。
士兵们在日常的操练和戍守之余耕作,想要做到自给自足是不大可能,但如此一来至少可以不要太过依赖当地物资。
当然,南粮北调这件事还是要继续进行,只是朱予焕借着南洋学堂的风,让在南洋学堂听课的官员同水手等从海上运输资源。
这件事早在永乐时期就有旧例,运河也常有阻塞,但朝廷不是每次都能及时疏通,因此海上运粮还是很有必要的,同时也能给剩下的南洋学堂的官员一个“实习机会”,先在在家门口演练一番,免得以后出海没有经验。
元光三年夏,朱予焕正式下旨招揽吏员,只要通过皇帝设置的考核,便能成为吏员,薪酬超过一般吏员,略低于官员,若是之后的工作有一定成效,还会单独再发奖金。且这部分特殊的吏员的身份可以更改原本的户籍类型,具体情况参考当初跟随朱予焕前往云南后更改户籍类型的工匠。
只不过此吏员非彼吏员,而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招揽精通各类技艺的人才,甚至连擅长种地的人也可以参与考核入选,并且有皇帝精心准备的岗位。
天文、地理、水利、器械、道举、农务、算术、畜牧合计七科,每科取二十到三十人,各地可以保举推荐,不限男女,之后将人送到京城统一考核,与原本的务农寺合并成为一个衙门,称之为“科技院”。
前面这几样虽然有天文、地理、算术这样官府禁止学习的内容,但这些年也并未完全杜绝,还算不上歪门邪道,只是农务和畜牧这两科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,尤其是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。
谁也想不到种地和放牧竟然也算是一种技能。
朱予焕口中的农务当然不是简单的种地,而是要对农作物习性、耕地杂症、灾害应对都有一定了解。
大明是个农耕为主的国家,种地的人比比皆是,朱予焕的要求当然不会太过简单。
有了御史们被廷杖的前车之鉴,这次朱予焕面对的压力要小了许多。分科取士古已有之,只是到了宋之后便逐渐简化为进士一科,朱予焕恢复出海都花费了不少力气,想要再开分科取士不能急于一时,只能温水煮青蛙。
对于官员们而言,这些被招揽的人是吏员而非官员,占用的并非是参加科举的人的空缺,甚至还能给等空缺的官员们创造留在京城管理吏员的工作机会。
朱予焕当然明白这一点,只不过在她的构想之中,架构之中不仅要有文官,还要有女官,毕竟这群文官在这三年来的表现实在是让朱予焕没办法信任他们。